世界地球日:新基建引發的“充電樁”猜想
1970年,蓋洛德·尼爾森和丹尼斯·海斯在校園發起了第一個地球日,他們當初或許不會想到,今天“世界地球日”已經成為世界上的民間環保節日。
如今,垃圾分類、綠色出行正在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,公共交通、共享單車、新能源汽車等更是成為綠色出行的代表。尤其在3月底,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征購置稅政策延長兩年的消息,更是讓新能源汽車駛入新景氣周期。 “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”。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和普及,離不開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配套,隨著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已經進入“新基建”的七大領域之一,充電樁建設所扮演的不僅僅是“加油站”的角色,更會帶來一次難得的產業新機遇,所有產業鏈相關環節都將因此受益。
“世界地球日”背后的產業機會
每一年的“世界地球日”,世界各地都會舉辦各種環保主題活動,但很多時候,這些主題活動只能在短時間內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,如何才能把環保從短期活動變成可以長期堅持的事情呢? 將環保產業化無疑是一個好選擇,它不僅可以放大一個節日的影響力,還能真正讓每一天都變成“世界地球日”。從產業發展的新機遇上講,與環保相關的產業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主線:“疏”與“堵”。只“疏”不“堵”,環境的治理速度跟不上污染的速度;只“堵”不“疏”,則讓正常的生產生活受到影響,環保產業也難以持續。 以汽車產業為例,不論是國六標準的出臺,還是制定出燃油車停售時間表,都是為了進一步防治汽車排氣對環境的污染,保護生態環境。借助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和免稅等措施,慢慢將燃油車替換為新能源汽車,無疑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條新出路。
伴隨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不斷增長,充電樁建設亟待加速發展。事實上,作為新能源汽車應用的關鍵設施,充電樁一直以來都處于短缺狀態。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,截至2020年2月,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124.5萬個,車樁比僅為3.5:1,距離車樁比1:1的產業發展目標還有很大空間。 可以預見的是,隨著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征購置稅政策的延長,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必將迎來高速增長,充電樁正在成為抑制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。